渔业尾水治理新技术 欧保加强型三池两坝净水新工艺
鱼塘养殖是我国重要的水产业,而水质直接关系到鱼类的生长和养殖效益。为了解决渔业尾水治理问题,江浙一带首先提出“三池两坝”模式,在部分渔业尾水治理方面确实有一定的改善,随被全国各地模仿,但回头看,确实存在不少问题。欧保可再生型生物过滤坝,能够解决现有三池两坝的问题。
三池两坝工艺三连问
渔业尾水治理采用的传统三池两坝工艺由沉淀池+过滤坝+曝气池+过滤坝+生态池组成。
①沉淀池
沉淀池是整个水处理系统的第一道防线。一般采用普通水池,水深2.5m,部分在池内设置“之”字型挡水设施,停留时间在1~2天,主要用于沉淀粪污及残饵。
②曝气池
曝气池也是好氧池,是三池两坝工艺的核心环节。曝气池主要用于提升污水溶解氧,一般在池内设置增氧曝气装置,加快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,用于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,改善水质,消除黑臭。
③生态池
生态池是系统的最后一道措施,面积占综艺总面积的35%~45%。一般在池内种植沉水、挺水、浮叶等各类水生植物,占用面积一般在30%,并养殖滤食性鱼类和螺蚌类等底栖生物,主要目的是吸收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。
④两坝
“两坝”是指夹在沉淀池与曝气池,曝气池与生态池之间各一道过滤坝。过滤坝一般由各种滤料构成,通常有碎石、鹅卵石、小石子、棕片、陶瓷珠等,能够吸附污水中的泥浆等污染,提升出水水质,同时,这些滤料也能为微生物提供附着场所。
第一道坝是水处理系统的第一道隔离屏障,阻隔已经处理过的水体与未处理的水体,确保水质达到一定标准后再进入下一阶段处理。
第二道坝是水体的二次隔离与净化。通过进一步过滤和去除残余的微小颗粒,这个阶段的处理是对水质的最后一道过滤,确保鱼类在良好的水质环境下成长。
1.“三池两坝”工艺从诞生到现在,近十年没有大的技术升级,且占用有效鱼塘面积,对水质没有根本性改善,大多投资打水漂成摆设,渔民产生抱怨抵触情绪。
2.养殖尾水波动极大,前期基本不排水,中期仅有少量换水,后期会集中连片排水,尾水在沉淀池显然难于发挥作用,这种工艺忽略了这个明显的养殖规律,建成设施成摆设是必然结果。
3.传统粗放型沉淀池,需要水深在2.5m以上,但实际都不足1.5m,沉淀效果不明显。同时,养殖尾水中100μm以上、易沉降固体颗粒物占总悬浮颗粒物的量低于40%,其他小颗粒多以胶体态存在,传统沉淀池去除量很少。
4.鱼塘尾水主要污染物来源为粪污及残饵,长期停留会成为溶解性污染物,处理难度更大。
5.该工艺中的过滤坝采用的常规滤料很容易堵塞,出现短流问题,过滤坝功效全无,失去净水能力。
经过多年农业治水经验,我们经过实际项目验证,结合农业养殖特点,遵守养殖习惯、农民实用主义精神与经济性,不断优化改善工艺,提出KELPBIO工艺,即“欧保加强型三池两坝净水工艺”。
该工艺相比传统“三池两坝”工艺,不同点主要是强化沉淀、优化过滤坝。
1.针对传统 沉淀池的弊端
KELPBIO工艺增加幕帘型漂浮湿地技术,能加速沉淀并即时排泥,将沉淀池的负荷提高3~5倍效能,提高工作弹性,且不需要添加任何化学药剂。
2.针对传统过 滤坝容易堵塞,一旦堵塞就会水流短路,从而失去净化效果。
KELPBIO工艺采用过滤坝再生技术,同时提升过滤效果。
总氮、总磷指标是渔业尾水排放的重要考核指标,传统三池两坝工艺中,仅有植物吸收这个唯一途径,但不同品种的植物吸收能力各不相同,且植物吸收能力有限,同时吸收量也受到植物种植量与水温、气候、水质等因素限制,不可控因素比多,不能确保渔业尾水中的氮、磷稳定达标。
ZIPBIO可再生生物滤坝是良好的生物载体,生物膜附着量达100Kg/m³可以持续发挥生物过滤净化功能。
微生态治理技术核心优势 低成本项目改造无需大拆大建 可持续微生态单元+太阳能光伏 微生态修正重叠生态位
原有设施利用率>40%UTILIZATION > 40% COST SAVINGS
动力可持续DYNAMIC SUSTAINABILITY
提高稳定性MODIFIED OVERLAPPING NICHE
我要评论: | |
内 容: |
(内容最多500个汉字,1000个字符) |
验证码: | 看不清?! |
共有-条评论【我要评论】